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在线 >

草地贪夜蛾呈重发态势,中国农科院发布防控手册“虫口夺粮”

时间:2020-06-19 07:53
  草地贪夜蛾(Fall Armyworm,简称FAW,拉丁文名:Spodoptera frugiperda),又称秋粘虫,是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一种蛾类。偏爱玉米、一夜之内飞行一百公里、难以被根除甚至扩散都难以阻止,这些均为草地贪夜蛾的特点。自2018年12月侵入中国后,草地贪夜蛾对于玉米等粮食作物生产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引起高度重视。

4月9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组织召开《草地贪夜蛾防控手册》发布与防控技术视频报告会,面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植物保护总站发布草地贪夜蛾最新防控技术。农业农村部党组成员、中国农科院院长唐华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张合成,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魏启文,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朱恩林,中国农科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等出席。

记者从报告会上获悉,针对坚决打赢草地贪夜蛾防控攻坚战,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和农业生产安全的迫切需求,中国农业科学院聚焦农业生产需求,以产业问题为导向、以指导基层防治实践为目标,研发形成一整套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

唐华俊表示,发布《草地贪夜蛾防控手册》,交流研讨草地贪夜蛾科学防控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推动草地贪夜蛾科学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虫口夺粮’保丰收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据唐华俊介绍,2019年中国农科院第一时间组建了协同攻关队伍,紧急启动了中国农科院草地贪夜蛾联合攻关的重大科技任务,当年安排应急经费一千万,已经开展了相关的攻关研究,“2020年我们又继续安排了一千万,将草地贪夜蛾联合攻关任务作为2020年全院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协调全院的科研力量来开展联合攻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即明确指出,抓好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农业农村部1号文件部署了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大事,首要任务就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今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严防严控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害。

另外,此前的2月21日,农业农村部印发《2020年全国草地贪夜蛾防控预案》。其中提到,今年我国草地贪夜蛾发生形势严峻,防控任务艰巨,要按照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要求,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同时,持续推进草地贪夜蛾防治,有效遏制大面积暴发成灾,努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

在此之前一天的2月20日,财政部预拨农业生产和水利救灾资金14亿元,支持各地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相关工作。其中,安排草地贪夜蛾防控4.9亿元,用于支持云南、广西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做好草地贪夜蛾防控工作。

世界性重大害虫,中国今后几年将呈重发态势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对草地贪夜蛾的描述为:一种危险的跨境害虫,由于其自身天然的传播能力以及国际贸易带来的机会,草地贪夜蛾具有迅速传播的潜力。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病虫害综合防治(IPM)活动在耕作中进行可持续的草地贪夜蛾管理。草地贪夜蛾无法根除。

吴孔明在报告会上对《草地贪夜蛾防控手册》解读时表示,草地贪夜蛾原生地是在美洲,2016年1月份从美国的南部地区侵入到非洲的西部,然后迅速发展蔓延。“2018年12月份从云南普洱地区进入中国,随后蔓延,最近一段时间已经扩散到澳大利亚,可以说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害虫。”

草地贪夜蛾属于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灰翅夜蛾属(Spodoptera)。从生物学特征来看,草地贪夜蛾是全变态昆虫,分为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虫态。草地贪夜蛾对温度的适应性强,11-30℃都是其适宜的温度范围,在28℃条件下,30天左右即可完成一个世代。整体将温度低于10度以后则不能发育。

据介绍,草地贪夜蛾幼虫一般有6个龄期,其中以6龄幼虫为害最为严重。在它们偏爱的玉米上,低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高龄幼虫取食叶片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甚至长出的新叶严重被害,呈破烂状,也可取食未抽出玉米雄穗和幼嫩果穗。

根据对不同寄主植物的适应性,草地贪夜蛾包括“玉米品系”(Corns train)和“水稻品系”(Rice strain)。“入侵我们国家的是玉米型,玉米生育期的各个阶段都可以为害,严重危害可以减产50%以上。”

不仅偏爱玉米,草地贪夜蛾食性杂。吴孔明介绍,目前研究显示,草地贪夜蛾幼虫可取食76科350多种植物。“在我们国家,尤其是在4月-5月和10月-11月,在没有玉米的情况下,草地贪夜蛾就有可能为害小麦,还可以为害花生、大豆,及很多其他的杂草。”

草地贪夜蛾成虫繁殖能力强,雌成虫寿命一般7-21天,在这期间可以多次交配产卵,单头雌虫平均一生可产卵1500粒,最高可达2000粒。此外,草地贪夜蛾迁飞能力强,成虫每晚可借助风力定向迁飞100千米,如果风向风速适宜,迁飞距离会更长。

值得注意的是,草地贪夜蛾幼虫一个重要特性是捕食性,其他的一些害虫遇到高龄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会被它吃掉。吴孔明介绍,“我们在云南的调查表明,在云南的玉米田里面现在差不多90%以上的虫子都是草地贪夜蛾,因为其他虫子都被它吃掉了,这是它在生态系统里面占有一个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的习性。”

基于上述多种特性,草地贪夜蛾成为世界上十大重要农业害虫之一。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基于2018年对12个非洲国家的估算,草地贪夜蛾对玉米造成的年损失多达1770万吨,足够养活上千万人口。绝大部分损失直接落到了小规模玉米种植者身上,而他们大多依靠农作物种植谋生。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王振营研究员在报告会上介绍,从2019年1月入侵到2019年10月,草地贪夜蛾入侵了中国除东北三省以及西北青海和新疆外的26个省区的1538个县,其中22个省查见幼虫,查实发生面积1500多万亩,实际为害面积246万亩。

“草地贪夜蛾作为一个入侵害虫,已经完成了从入侵-定植到暴发前的两个重要过程,今后几年将呈重发态势,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王振营强调。

源头遏制:华南地区防控关系到全国性防控成败

草地贪夜蛾入侵之后,吴孔明等人在内的研究团队开展紧急攻关研究。中国农业科学院目前已研发形成了一整套草地贪夜蛾防控技术,把草地贪夜蛾在中国的发生区域分为周年繁殖区、越冬区和迁入区,为“分区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吴孔明详细介绍,草地贪夜蛾核心的问题是冬季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不能越冬,主要分布在南方的周年繁殖区。“所以源头遏制是草地贪夜蛾一个最核心的工作,我们如果控制住了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冬季的虫源,那我们就消灭了本土的虫源和来自于中南半岛、缅甸迁入的虫源,因为这些迁入的虫源第一站也是在华南地区,所以华南地区的防控是关系到全国性防控成败的一个核心问题。”

该技术还研发形成了生产实用的草地贪夜蛾测报技术体系,一个是草地贪夜蛾自动识别系统,农民、基层植保员用手机拍照或直接上传图像就能实时识别;另一个是可提供网络快捷服务的草地贪夜蛾种群测报系统,通过提供田间调查数据预测种群发生发展动态和防治适期等。

该技术还提出了中国采取“应急防控和绿色可持续控制”两步走的防治策略。即在一两年内,实施以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解决草地贪夜蛾为害的应急管控问题;在3-5年内,构建和实施以精准监测预警和迁飞高效阻截等先进技术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现低成本、绿色可持续控制目标。

吴孔明介绍,目前针对突发性、繁殖能力非常强的,往往在短期之内造成非常大危害性的害虫,“化学防治是最核心的一个方法,也是一个最主要的手段。”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袁会珠研究员在这次报告会上则重点介绍了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和农药的合理利用。他表示,“对草地贪夜蛾化学防治我们考虑五方面的因素,药有没有效果?用药剂量是否准确?技术科学性如何?技术方案可行性如何?生态药性又如何?这都是我们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他举例说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去年9月份在广西南宁,80亩玉米田,因为草地贪夜蛾世代重叠发生,夫妇俩背着喷雾剂打了四遍的药,但是防效依然没有成效。” 基于上述问题的考虑,袁会珠等人创新完善了草地贪夜蛾药剂筛选方法,在此基础上还对防控产品的使用方法进行了研究,从而形成多种方案。

他介绍,例如针对“钻型”(草地贪夜蛾能钻到玉米喇叭口、心叶里面)的为害方式,喷雾方式尽管有效果,但去年贵州农科院植保所的专家做了一个颗粒剂准确地丢到玉米喇叭口里面去,可以达到90%的防效。“用这种喇叭口丢颗粒的方式非常理想,但是这种方式能不能快速达到高功效的模式呢?我们也专门做了一个无人机撒施颗粒的工作,颗粒能够准确的滚落到心叶里面去,对草地贪夜蛾有非常好的效果。”

袁会珠等人还对不同方案进行成本比较。“缓释种衣剂每亩地药剂成本是15元,控制一个月的时间;喷雾制剂大概是每亩10元,但是人工作业费有7元;无人机缓释颗粒剂,药剂成本稍贵一些,但是效率很高。”

据介绍,截至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上述研发形成的一整套防控技术,部分已在云南、广西、四川、福建、江苏、山东、河南等地区推广,也指导了一批大中型病虫害防治企业的生产。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