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湖南在线 >

“渌”水青山间的幸福答卷——株洲市渌口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时间:2024-02-23 08:16
  

贫困户在朱亭镇杉桥村的银丹公司扶贫车间里劳作。

龙门镇花冲村正在进行“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村组评议。

淦田镇南塘村贫困户保洁员正在劳动。

龙船镇王十万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专家到古岳峰镇三旺村指导贫困户种植百合。

(本版图片均由渌口区扶贫开发办公室提供)

张建平 张 咪 朱 刚 殷 绘 刘爱平 熊 伟

渌口区,古称“漉浦”,因地处渌水汇注湘江水口得名。

初冬时节,行走在1053平方公里渌口大地,处处都有扶贫干部进村入户的足迹,村村都有乡亲们致富奔小康的身影,迎面而来的是村民张张笑脸,银杏朵朵金黄,枫叶红遍山林。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历史性时刻,渌口区兑现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的庄严承诺,给全区35万英雄儿女交上了一份满意答卷。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追寻着初心使命回望,答卷就写在了“渌”水青山之间。

下活产业棋 趟出致富路

“300亩薯尖,每亩产量8000斤左右,每斤2元,在这上班每天还能领到150元左右的工资,年底还能根据合作社收益进行股份分红……”望着绿油油的薯尖,谭根深喜形于色。

“以前,像我这样的贫困户,想都不敢想能当上股东。”在株洲市渌口区朱亭镇龙凤村的新益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谭根深感慨万千。

现在的谭根深具备了多重身份,既是渌口区新益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股东,又是合作社的员工。谭根深的蜕变,源自于他的不认命,源自于帮扶后盾单位因地制宜的帮扶模式。

谭根深今年44岁,因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次微创手术,劳动力不强。2015年,谭根深家因病致贫,一家5口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帮助谭根深转变消极思想,激发内生动力,区农业农村局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多次登门,苦口婆心地向谭根深宣讲产业扶贫等政策。

在区农业农村局帮扶责任人和驻村工作队的出谋划策和牵线搭桥下,谭根深入股3万元,成为新益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员,凭着孤注一掷的决心开始发展产业。

与此同时,谭根深还承包了近8亩的水塘养鱼、15亩水田种植优质水稻,散养了30只鸡、50只鸭等。2018年,根据贫困户生产奖补办法,谭根深享受了贫困户生产奖补3000元。

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农产品的销售出现了空前的低迷,为降低疫情影响,鼓励谭根深树立信心,渌口区向其发放了3000元的疫情补助。同时,推荐他学习直播带货,销售自己合作社的产品。

2020年,谭根深家庭总收入将达到16万,人均纯收入3万多。

近年来,渌口区着力开展产业扶贫,创新扶贫扶志方式方法,为打好脱贫攻坚战注入鲜活动力。

遴选了12家企业作为“千企帮千村”行动实施主体(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8家),对12个贫困村通过建立基地,保底收购、安置就业、项目合作等途径进行带动。

建立蔬菜基地880亩,蛋鸭养殖15000羽,加工蔬菜加工厂一个,中药材种植3000亩,水果种植150亩,湘莲种植300亩。

积极鼓励和协助各扶贫产品入驻湖南消费扶贫网、832消费扶贫平台、株百超市、德源善购平台、阿里巴巴等。

组织银丹公司、利达公司、珉豪公司、醉渌香公司、长冲农业公司等30多家公司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展销会共计30余次,2020年被湖南省消费服务平台认定的扶贫产品共计69个,销售额度为1.36亿元。

积极与银行和投资基金对接,争取贷款,缓解扶贫主体的资金压力,共有银丹、湘春农业、明扬农业、味视、鸿威等企业低息贷款共20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全区贫困户3193户9095人,其中有产业发展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贫困户2078户6738人,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生产奖补等模式,实现全区贫困户、边缘易致贫户享受产业帮扶率100%。

通过政策支持、龙头带动、自主发展产业,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并结合当地实际发展产业,一批批贫困户都和谭根深一样正在致富的路上越走越宽。

打好就业牌 苦练绣花功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渌口区将解决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作为扶贫工作重点,通过积极开展就业服务、开发就业岗位、搭建就业平台,就业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这个工作好啊,生活再也不发愁了。”一见面,正在村口进行清扫工作的陈忠九就止不住激动,连声道谢。

陈忠九是南洲镇北洲村人,今年已到花甲之年。其早年做过肾脏手术,只保住了一个肾,常年靠药物维持。妻子患病早逝,与儿子相依为命,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陈忠九因为年纪偏大、身体不好,外出务工经常碰壁,平日靠打点零工和在家种些田和菜勉强维持生活,但总是不稳定。

儿子陈名虎,因为成绩优异考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在为儿子高兴的同时,面对着儿子不菲的学费生活费,陈忠九又是一脸愁云。

在了解到陈忠九的实际情况后,北洲村村支两委第一时间为陈忠九申报了公益性岗位。

在儿子求学最需要的时候,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刻,公益性岗位工作无疑雪中送炭,既解决了陈忠九找工作难的问题,又帮助其子完成了学业。

陈忠九自2018开始从事公益性岗位至今3年来,非常珍惜得来不易的工作机会,家里不仅脱了贫,自己的工作也得到了村民及村干部的好评和认可。

其实陈忠九所讲的好工作,源于渌口区2018年率先在农村实施的就近就地就业举措。

其一是大力建设就业扶贫载体,出台扶贫车间补贴办法。截至目前,全区共建设就业扶贫载体48家,其中就业扶贫基地12家,就业扶贫车间36家,提供就业岗位400余个,带动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207人。

其二是开发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截至2020年累计开发农村贫困劳动力公益性岗位1052个,确保每年每村(社区)兜底安置2-3个贫困劳动力就业,年人均工资17000余元以上。累计拨付公益性岗位补贴1358.8万元。

与此同时,渌口区积极开展区域间劳务协作。通过“培训+就业”的模式输出贫困劳动力;通过发展“劳务经济人”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

精准施策开展各类培训,重点打造“渌口月嫂”、“渌口护工”两张职业技能培训的名片,向株洲市区、长沙等地区输送家政服务工作人员,全区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培训超过1500人次。

积极利用各种平台推荐工作。近年来,全区共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35场,特别是今年来共举办15场线下招聘会,覆盖全区8镇139个村(社区),达成就业意向1568人次,帮助贫困劳动力等重点群体转移就业。

巧用“搬迁”策 搬出新天地

要前往龙门镇花冲村,只有一条伴着弯弯曲曲溪流的水泥路。有一位中年汉子每天都要骑摩托车在这条路上穿梭无数次,因为在公路两旁的山里,有他喂养的百余只鸡鸭。

“滴滴滴。”摩托车喇叭对了几声“暗号”,一群小鸭子便从田间茂密的草丛中钻出来,争先恐后地吃着喂食的谷子。

这个中年汉子名叫陈湘泉,自幼丧母,家境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哥哥智力障碍。因为争强好斗,陈湘泉铸下大错,被判入狱。重回社会后,因为没技能、没文化,只能去外地打工。

2015年,精准扶贫政策的春风吹进花冲村。2016年下半年,陈湘泉和父亲、哥哥三人又乘易地扶贫搬迁的东风住上了统一建好的安置房。

陈湘泉自此走出人生低谷,迎来人生转机。除了养鸡养猪、牧羊、喂黄牛,他还开着三轮车跑运输、打零工,一年四季都不闲着,脸上总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一年光养殖方面就收入7万余元,带动全村其他贫困户自立自强,脱贫致富。

“我曾以为人生有过污点后,从此就没有可能再过上好日子了,没想到自己不仅经济条件变好了,性格脾气也变好了,是精准扶贫政策以及扶贫干部给了我新生命、新希望。”陈湘泉感激地说。

陈湘泉不仅成为了村里脱贫致富的带头人,而且在星级创建评比中,还获得了满星10颗星。

为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2018年3月,渌口区首创性提出“脱贫立志,星级创建”,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通过“正导向、严评议、重运用”等诸多举措的实施,提高了贫困群众立志脱贫致富的主动性。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立志脱贫,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典型人物。

2019年6月,渌口区开展的“脱贫立志、星级创建”活动被写进国务院扶贫办主题报告。

2020年8月,由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写的《中国减贫奇迹怎样炼成——扶贫扶志故事选》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渌口区“脱贫立志、星级创建”做法再次入选。这也是湖南省唯一入选的扶贫扶志故事。

近年来,渌口区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坚持按照搬迁与脱贫衔接、生产与生活同步、安居与乐业统筹的总要求,确保每个易地扶贫搬迁户在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

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实现了后续产业帮扶全覆盖以保障稳定增收,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搬迁总目标。

“穷窝”搬到“金窝”,“穷业”换了“新貌”,有了好房子,更过上了好日子。如今的渌口区,群众的日子越来越甜了。

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5年来,渌口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17年成为全市首个全面小康达标县,12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目前,全区3193户909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实现脱贫,其中2020年脱贫554户1241人。

“渌口区将继续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责任,进一步创新思路方法,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渌口区委书记罗绍昀的表态铿锵有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渌口区正以永远向前的姿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道上砥砺前行,振翅高飞。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