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张家界在线 >

穷山沟变“网红村”

时间:2020-08-11 02:57
   清晨,38岁的胡新平开上新买不久的小汽车,先送孩子上学,再送妻子上班,最后再驾车返回禾田居山谷,开始他自己一天的工作。

这样的节奏,像极了大城市的生活,可胡新平是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的人,这样的生活,也就在罗潭村。

时间倒回到4年前,罗潭村还是一个省级重点贫困村,是田园荒芜、年轻人纷纷逃离的“空心村”。和这个村的贫困几乎同步,那时候的胡新平,治病花光了家中积蓄,一度债台高筑。

因为靠近张家界大峡谷和武陵源景区,慈利县意识到,在罗潭村发展旅游应该大有可为。2015年,罗潭村引进旅游扶贫项目禾田居山谷,就此搅动了整村发展的一池春水。

禾田居山谷项目包括集装箱酒店、洞穴餐厅、帐篷营地、户外烧烤园、蔬菜种植基地等,以土家族农耕体验为主,因为它所倡导的“返璞归真”休闲生活方式,吸引不少游客前往“打卡”体验,自2016年营业以来,先后有50多万游客前来观光。

胡新平一家的生活,就是因为禾田居山谷项目的引进而发生了变化。村里送他们夫妻外出参加培训,回来之后,他成了禾田居山谷的水电工,月收入4000多元,妻子廖旦娥则在村里引进的张家界路上度假酒店当服务员,月收入也有4000多元,加上村里流转土地入股分红,两口子年收入超过10万元。如今,他们修了新房,买了新车,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惬意而富足。

除了发展乡村旅游外,罗潭村还因地制宜盘活大山资源,做好土地文章。2015年,村里流转土地1600多亩,投资300多万元,发展起“桃花园、杨梅园、垂钓园”,建起瓦窑堡饭庄,吸引市民和游客来村里采摘、垂钓。

后来,村里引进张家界润辉农业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模式经营果园和饭庄,探索村民“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机制,用市场力量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目前,600多亩、70000多株桃树已经受益,吸引了大量游客上山采摘,最多的一天有100多辆车开进果园。

66岁的吴远香在外打工一辈子,没想到老了回村还有活干,他连连感慨党的政策好。是张家界润辉农业公司向吴远香伸出了援手,每天保底工资80元,还有土地流转费和年底分红。

50岁的唐西望没想到自己干了一辈子建筑,老了还可以在家门口创业。2017年,他投入300多万元把房子建成客栈,去年7月开业,生意非常好,一年时间就获益10多万元。

2016年,在北京打工的廖先次回乡过年,看到家乡越来越好,立即返乡创业,建成仙岩谷品味农庄,从事餐饮。两年过去,农庄早已打出了口碑,客人越来越多。

前些年,罗潭人背井离乡,四处讨生活,800多人的村子仅留下200余名老弱病残。如今,因为村里发展得好,当年那些被迫远走他乡打工的村民都愿意回来了:40岁以下的在禾田居、张家界路上度假酒店等星级酒店工作;40至60岁的在禾田居山谷干活;60岁以上老人则在润辉农业务工,大家各得其所。

因为找对了发展路子,2017年,罗潭村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140元增长到10000元左右,贫困户由67户253人递减到3户7人,贫困发生率由31.94%降至0.88%,提前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目标。

风景美了,客人多了。去年,村里游客人数突破了25万人次,村民人均收入达到了1.2万元。罗潭这个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刷爆了市民的朋友圈,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村”。

目前,村里正将景区设施和服务提质升级,打造3A级景区村庄。慈利县委书记邱初开表示,罗潭村是慈利县“旅游+扶贫”脱贫攻坚新模式的成功探索,“通过延伸核心景区的产业链、生活链、效益链来承接景区的溢出效益,通过做好一个景区,点亮了一个山村。”

编后:通过延伸核心景区的产业链、生活链、效益链,罗潭村搭乘“旅游+扶贫”的快车,在市场化、网络化、潮流化的路上一路快跑。仅用4年时间,昔日的穷山沟变成了现在的“网红村”。从争相逃离到纷纷回归,罗潭人而今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守住了老屋,留住了乡愁,让人好不羡慕。好时代、好政策、好思路、好项目……“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罗潭村的经验值得借鉴。愿更多乡村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家的致富路,让乡亲们过上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