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综合资讯 >

营业34年的国营饭店将关店 食客跨城来吃只为情怀

时间:2021-10-20 02:26
  

吃的是情怀 留的是回忆

方庄燕龙迎来最后一拨食客

顾客与餐厅工作人员留念。本报记者 潘之望摄

“我特意赶来,就是为了看这最后一眼。”昨天下午两点钟,家住北五环外的张女士来到南二环外的燕龙餐厅,一进门就紧紧握住餐厅负责人宗春娥的手,声音有些哽咽。下午2时24分,随着最后两名顾客离店,在方庄地区营业34年的国营饭店燕龙餐厅正式闭店。

不舍 最后的午餐

上午10点半,尽管还没有到饭点儿,但燕龙餐厅门口已经排起一条近20米的长队。餐厅的玻璃窗上贴着“8月26日闭店”的通知,店里,餐厅负责人宗春娥和同事们做着最后的准备。

擦拭完最后一遍地板后,餐厅大门打开,排在外面的顾客鱼贯而入。很快,半圆形的大堂里,21张餐桌就被占满了。没抢到餐桌的顾客自觉地在收银台前排队,有的继续等座儿,有的点菜打包。

餐厅里的桌椅陈设简单,自从1995年装修之后,就没再大动,褐色的桌椅因为总有人挪动,椅背和桌角的漆皮已经磨掉,露出了浅棕的木头本色。

今年六月份,燕龙餐厅将关店的消息传出后,生意比往常还要火爆。尽管最后的这一顿午饭,很多菜品因为原材料短缺没有了,但扔挡不住顾客们的热情。直到下午一点多,仍不时有人进门点餐。“对不起,菜都没有了。”听到这句话,人们失望而去。

顾客中,有不少是住在附近的老人,也有不少慕名而来的新顾客。住在餐厅旁边的苏女士是特意来吃这最后一顿午餐的。17年前,苏女士家因为装修,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家的食堂,足足吃了一个多月。“那时候菜的味道不错,后来可能是自己的口味变高了,我觉得不如过去好吃,就不怎么来了。这不听说要关店了,也算留个念想吧。”

难忘 老店的老味道

68岁的石女士在方庄住了三十多年,但直到去年4月份她才成了这里的常客。“以前我总是从这边路过,但从来没进去吃过。因为店面装修一般,总觉得去吃饭的人是图便宜,不是因为菜好吃。”去年4月份,石女士住的楼进行上下水改造,没法开伙,吃饭只能在外面解决。有一天她经过燕龙餐厅,正好赶上午饭点儿:“当时我很累,多一步都走不动了,儿子说这家餐厅的菜做得不错,就进去吃了一顿。”自此,石女士便成了常客。“我们吃过很多店,哪家店的焦熘丸子都不如这儿的好吃。”

除了几道菜品合胃口以及价格上实惠,吸引石女士的还有宗春娥和店员们的“高声大嗓”,让她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营饭馆,吃饭特别有氛围。

记者注意到,在餐厅里就餐的一多半都是上了岁数的老人,但也有一些喜欢这里老味道的年轻顾客。“我是一名90后。”点完餐的邱先生和朋友们一边等菜,一边用手机拍摄餐厅里的画面。邱先生从小住在方庄,小时候总是父母带他来这里吃饭,觉得炒饭什么的都很好吃。“我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味道。”

告别 34年的陪伴

下午一点半,餐厅不再接待新客,店里的人越来越少,喧嚣声渐渐平息。“谢谢大家这么多年对我生意的照顾。”有顾客吃完饭后,和宗春娥合影留念;还有的顾客吃完饭,和宗春娥握手表示感谢。

家住北五环的张女士一进餐厅大门,就紧紧握住了宗春娥的手。“上午我在外面理发翻看手机的时候,突然看到新闻说这里要闭店了,就赶紧过来瞅瞅。”张女士说,1991年她住方庄的时候,一直是燕龙餐厅的常客,直到前些年搬到了北五环,来的才少了。

早上五点半到晚上八点,是餐厅的营业时间,干了这么多年,得知餐厅要关门,曾经有许多老主顾劝宗春娥承包下餐厅,不要离开。但宗春娥觉得,干了一辈子,她和店里的老伙计们也该歇歇了。和很多拍照留念、恋恋不舍的顾客一一道别后,看着顾客逐渐少去的餐厅,宗春娥如释重负:“我要退休回家看外孙女去了。”

下午2时24分,随着最后两名顾客离开,燕龙餐厅结束了34年的营业。“到时候就得看公司那边的安排了,这里会被重新装修,但我们不会再回来了。”放下菜单,宗春娥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本报记者 李环宇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