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主页 > 国内在线 >

“斜杠”为何支撑不起“人设”

时间:2020-01-19 02:45
  天津讯:上一次听到“斜杠青年”这个词仿佛还在去年,那时人人都爱在名片头衔里加上“斜杠”,以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为荣。

这一次作为“斜杠青年”的优秀代表——“演员/歌手/作家/摄影师/支教老师”江一燕老师不慎在建筑行业的浩瀚大海边湿了湿鞋。

当“斜杠青年”的“人设”雪崩瓦解,曾经令人羡煞的“斜杠”也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坍塌。

“斜杠青年”是如何从招摇过市一条路径直走到人人喊打的境地呢?或许就是从他或她,放弃了一个“斜杠青年”的自我修养开始的吧!

和上几代人习惯于一辈子守好一个岗位、一辈子只做同一种工作不同,“斜杠青年”在跳槽或者兼职的过程中,跨越更多类型的行业,具备和展现出多方面的才能与经验。“斜杠”是个舶来品,“斜杠青年”的概念同样是个舶来品。作家麦瑞克·阿尔伯在《双重职业》中很好地对这批青年的状态做出了描述:他们不满足单一职业和身份的束缚,而是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

电子名片和邮件签名上的“斜杠”只是洋气的分隔符,它与“顿号”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朝天,一个落地。“斜杠”是时代赋予青年人的选择与生活方式,多重职业和身份带来的既有虚幻的荣耀,也需要更多的学习、积累、付出与实践;“顿号”写在履历表里就是你真正具备的技能、确实有过的经历,写在历史名人的简介资料里就是对功过是非的盖棺定论,是历史的认证、社会的公义、不朽的真相。从“斜杠”到“顿号”的距离,不是字符的变体,而可能是整整几代人孜孜以求,才能大浪淘沙留下那么几个光芒璀璨的名姓。

上世纪90年代,那些会在名片上印一长串复杂头衔、手拿大哥大腰挎BB机的“生意人”何尝没追求过虚荣浮夸的感觉?二十多年后,又一批年轻人给自己的头衔中加上一层层“斜杠”,咖啡店里“移动办公”,自以为如此卓尔不群、与众不同。事实上,不过是人类行为的循环剧目,你方唱罢我登场。

“斜杠青年”最大的自我修养在于终有一日的返璞归真,活成即便抹去这些“斜杠”,自己也还认识本心,他人给予更多尊重的样子。那才是理想中的你,不再拼命“做加法”涂脂抹粉,而肯于“做减法”卸下负累,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

------分隔线----------------------------
推荐内容